阿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算命大全 > 周易算命 >

《周易参同契》的注家

2021-08-10 06:33:19   灵睿居士

《周易参同契》的注家

《周易参同契》三卷,简称《参同契》。东汉炼丹术士魏伯阳撰,约成书於汉顺帝至桓帝之间(126~167年)。葛洪《神仙传》始称:“(魏)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如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其书分上中下三篇二十七章九十节,运用汉代流行之黄老思想及《周易》象数学原理,来说明修仙炼丹之法。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契合为一,故名《参同契》。

魏伯阳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世间万物之生成演化皆因阴阳消长,坎离(龙虎)交媾,气运流转而致。炼丹求长生者,必须掌握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卦爻变化的原则,从事炉火烧炼。《参同契》论述炼丹火候抽添进退,皆以汉代流行的以天文学说解释的《易经》思想(刘勰《文心雕龙》云“易惟谈天”),如卦气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六甲孤虚说为本,是所谓先天易。

《参同契》作为现存最早的性命学说专著,讲述炼丹原理,对後世影响甚大,被道教徒奉为“丹经之祖”。隋唐之后,为它作注的很多。历代注解者,达四十余家。明《正统道藏》太玄部收入彭晓、阴长生、储华谷、陈显微、朱熹、俞琰、无名氏(甲)和无名氏(乙)的八种《参同契》注本。《四库全书》收入六种注本。除上述的彭晓、陈显微、朱熹、俞琰的四种注本外,又加了陈致虚和蒋一彪两种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除出版单行本外,1989年将《四库全书》的六种注本,影印成《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出版发行。

由于《参同契》涉及大易、黄老和炉火,一部分人,如朱熹、朱元育、董德宁等认为书中讲羲皇直指乾坤,讲老子全提道德。宗易之辈为象数之鸿儒,用于御政;宗玄之辈,为延年之方士,用于养性修身。由于朱元璋封朱熹为亚圣,这种思想在明代和清初广为流行。四库全书的编撰们,纠正了这一认识,将它复归于性命之学。尽管《参同契》是阐述先天易学最好最完整的著作,四库全书把它列入子部道家类,而没有列入周易类或术数类。

《参同契》的丹法後人解释不一。或以为内丹,或以为外丹,或以为内外丹兼备。大抵以内丹说较为盛行。《参同契》其实道不是术。如果一定要讲术,则正确的修炼方法,应该是体内体外的药物都要用,只要它能祛病,能令人健康于长寿,能驻颜延年,能返老还童,能开发人体潜能就行。至于炉鼎、铅汞、水火、青龙白虎之类,就当它是符号,不必绑定某一个实物。它们既可用于内丹的操作,也可用于外丹的操作。凡药三分毒。外丹致人死命的不少,内丹也会让人走火入魔,就连医生也不是个个能救死扶伤,中国现今的医生,不少人缺乏医德,好钱而乏术,有人甚至称三分之一的死人都丧命于庸医之手。

《四库全书》独钟内丹,它收录的六种《参同契》注本全以内丹法注解之。《正统道藏》则兼收并蓄,以外丹法注解的阴长生和无名氏(乙)两种注本也被收录。一般认为後蜀彭晓所作《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较为可靠。

五代後蜀道士彭晓所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通志·艺文略》、《晁志》及《宋史·艺文志》均著录。收入《道藏》太玄部,以及《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此书为现存《参同契》最佳注本之一。书前有作者自序,概述魏伯阳撰《参同契》之旨意。宣称:“参同契者,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诸丹经与《周易》理通而契合也。其书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汞铅;列以乾坤,奠量鼎器;明之父母,保以始终;合以夫妻,拘其交媾……,莫不托易象而论之,故名《周易参同契》云。”正文分原经为九十章,而以内丹法注解之。大率以乾坤为鼎器,阴阳为堤防,水火为化机,五行为辅助,真铅为药祖,互施八卦,驱役四时,得药忘言,假《易》显象。其行文晓畅,立论持正,对後世内丹家影响甚大。

彭晓另有《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一卷。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有著录。今《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後,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其它较为流行的版本有七、八种。

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

  宋末元初学者俞琰撰。公元1264年成书。明焦《国史经籍志》著录。《道藏》收入太玄部,九卷。《四库全书》收入子部道家类,合为三卷。它也是《参同契》重要注本之一。作者指责彭晓割裂颠倒《参同契》原文,“遂合蜀本、越本、吉本、钱塘诸家之本互相雠校,以为定本”。俞琰在本书《自序》中说,他“未得师承”,只是“愤悱研究,砣砣者穷年,忽一日果尔心灵自悟,得其门而入,自此遡流寻源,则怡然理顺,若有神告之者。”遂参考刘海蟾、张伯端、薛道光、陈泥丸等前人著述,撰成《发挥》。本书主要依据宋代金丹派南宗之内丹理论,并结合宋儒《易》学,注解发挥《参同契》旨意,谓《参同契》所述皆寓言,无非譬喻,“旁引曲喻,名虽不同,不过一阳((、一阴))而已。合阴阳◎而言之,不过一太极○而已。”书末附寻《赞序》,称颂(参同契)“词陋而道大,言微而旨辉”。

俞琰周易参同契释疑

  宋末元初学者俞琰撰。一卷,收入《道藏》太玄部。此书摘录《参同契》诸版本中异字异词或词句颠倒之处,相互参校考释,判明正误。所校诸版本除彭晓、朱熹、张伯端、詹谷、刘永年、王保义、陈致虚等人注本之外,亦有不标出处之佚本。大抵贬彭晓而推崇朱熹,其说未必可靠。

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三卷

  南宋道士陈显微撰。约成书于瑞平改元(1234)至淳祐乙巳(1245)年间。三卷,收入《道藏》太玄部。此书注解《参同契》,谓金丹之道象乾坤以为体,法日月以为用。其说以乾坤为人身之天地,坎离为人身之日月;乾坤升降为候,坎离配合为机。又援引陈抟、刘海蟾、张伯端等人内丹著作,属宋代金丹派南宗。

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宋朱熹撰。《道藏》作《周易参同契注》。朱熹钻研《参同契》考订文字,写出心得体会,并且坦率说明自己没有读懂。他说:“眼前见得了了如此,但无下手处。”又说:“今始识头绪,未得其作料孔穴。”俞琰说他“虽能考其字义,然不得其嫡传,未免臆度而已。”董德宁说,“《参同契》者,原为儒道兼行之书也,儒者用之,可以治国御政,道家行之,可以养性修身。奈诸家之注此书者,俱指为丹道,而略其易理,所以儒者置之而不察也。惟朱子知其本源,且谓易中先天之学。后世失其传,至邵子始发明之,其邵子乃得于陈希夷,而希夷之源流实本于《参同契》也。故朱子尝与蔡西山反复辩论《参同》之旨,而且为之《考异》注义,今二贤之书,具在儒林,历历可据非诬。”通观朱熹所注的《参同契考异》,就文字的考订而言,错误是微小的,对于发扬易中先天之学、用于治国御政,它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而对于养性修身,它的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却很严重。因为自朱元璋独尊朱注以后,它的强大影响持续了大约五百多年之久,以致与《参同契》体系相联系的各个领域,长期呈现出兰芷锄芟,芳荃零落的景象。

无名氏(甲)周易参同契注三卷

  《道藏》太玄部原题“无名氏注”。我们称之为无名氏(甲)本。其注本分章解经多与彭晓注本相同,又避宋太祖“匡”字讳,疑系北宋道士所撰。原本三卷,收入。此书以内丹法注解《参同契》。注称:“又当明内丹以养己,使安静於虚无之境。”正文后附《鼎器歌》,亦与彭晓注本相同。

无名氏(乙)周易参同契注二卷

  《道藏》太玄部原题“无名氏注”。我们称之为无名氏(乙)本。近人陈国符据书中所出地名,考订此书当出於唐朝或五代。二卷,收入《道藏》太玄部。此书以外丹法注解《参同契》。谓丹砂烧炼至紫赤色而成还丹,“色若不紫赤,不名为大药”。又称:“丹成,取一刀圭鼓成金。若不化五金,不可辄服,其丹生有毒,未有灵化。更依前烧之成金,有灵化,深紫色,始号为大还丹。服此一丸即口通神也。又将一刀圭化五金及一斤生汞,立成黄金,”可见此书丹法为外丹黄白术。

长生阴真人注周易参同契三卷

  书中引述隋朝萧吉、唐初李淳风著作,故近人陈国符考证此书当为唐人假托东汉阴长生而作。《通志 ·艺文略》著录“阴真君周易参同契三卷”,即此书。今《道藏》本三卷,收入太玄部。此书以外丹说解释经文。谓大丹分八种而三品最尊,上品为神符白雪九转金液大还丹,中品为紫金丹砂。下品为紫金丹。此三品丹“鸟食成风,蛇铒为龙,人服长生”。其炼丹法大抵以土为炉,置鼎器於其上,入药固济後升火烧炼。其炼丹程式为“朱化为汞。汞变为金,金变为砂,砂化为丹,故曰还丹”。亦即以天然丹砂烧炼後复变为金砂,还归本体而成还丹。合丹之後。先启告上清而後依法服食。

周易参同契注三卷

  储华谷撰。收入《道藏》太玄部。此书注解《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三卷

  又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正德年间出现的《周易参同契》改编本,改编者为杜一诚。其特点是将《参同契》看成魏伯阳、徐景休、淳于叔通三人所著。依文体将《参同契》拆开,四言者称魏之经,五言者为徐之注,赋辞及歌为《三相类》,为淳于叔通的补遗。按魏伯阳著《参同契》的记载首见於葛洪《神仙传》,但《道藏》中托名阴长生注本序称:“盖闻《参同契》者,昔是古《龙虎上经》,本出徐真人。……後因越上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参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取象三才,乃为三卷。”这样《参同契》的作者遂有三人,而徐真人居於最前。《道藏》容七无名氏注本《序》则称该经为凌阳子传与徐从事,徐从事传于淳於君,复再为魏所得。宋代通行彭晓注本,则视《参同契》为魏著。明代杜一诚改编《参同契》传世,称为石函古本。明杨慎在蜀中得到後,肯定为古文本。此後,“古文”本即传於世,并得到一部分学者和炼功家的肯定。蒋一彪、李光地、袁仁林、刘一明、仇兆鳌等相继为之作注或序。从明万历之後直到清代,《古文参同契》为《参同契》传注本的一大系统,有相当大的影响。

古文参同契集解 明蒋一彪集解。三卷。

  本书经文采用杨慎所《序》而实为杜一诚所改编的《古文参同契》,并采集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俞琰四家之注。但四家之注割裂後置於新编定的经文段落下,故常致注家之意不能贯通。某些地方原注称“魏君曰”,但原文被改作徐景休著,引注时亦窜改成“徐君曰”。此本尽管有缺点,但其书影响颇大。四库馆臣在此书《提要》中对之颇有指责,但说:“自(杨)慎以後,世遂别有此(古文)本,诸家所注,往往沿之,亦遂不可磨灭。”故仍将之收入《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自蒋一彪割裂诸家注以就“古文”本後,继之者亦不乏其人,如仇兆鳌《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即是沿着蒋氏做法而又自成系统的。

周易参同契疏略一卷。

  明·王文禄著。

参同契阐幽,二卷。

  清·朱元育著。大道○本无言说,本无名相,混混沌沌,莫知其端,然非假言说名相以表之,则道终不显。昔者羲皇作《易》,直指乾坤,老子著《经》,全提道德。赖此两圣,凿破混沌面目,人人分上底性命根源,才知着落处,大道从此开明矣。二书同出一源,其后不幸而分为儒玄两家,宗易者流,为象数之小儒,宗玄者流,为延年之方士,而归根复命之学,或几乎息矣!孰能会而通之,其惟《参同契》乎!此书出自汉代伯阳魏祖,假卦爻法象以显性命根源,性乃万劫不坏之元神,命则虚无祖炁元始至精也。拈一即两,举两即三,会三即一。故言神而精气在,精气非粗,言精气而神在,神非精也,言性而命存,命非滞于有,言命而性存,性非沦于无也。只此两字真诠,可分可合,可放可收。在羲《易》则以乾坤为众卦之父母,在《老子》则以道德为万象之总持,后来诸子百家,横说竖说,总不出这两字范围。顺而达之,则曰天命之谓性,逆而还之,则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堂堂大道,三教合辙,千圣同归,外此悉属旁蹊曲径矣。夫此逆还之法,本自无多,作者慈悲,岂不欲当头直指,但恐知音者希,未堪明破,不得不从无言说中强生言说,从无名相中强立名相。惨淡经营,秘母言于,遂以两字真诠,叠成七卷,于是分御政、养性、伏食为三门,又分药物、炉鼎,火候为三家。一门中各具三门,一家中各具三家,三而参之,九转之功,于是乎毕,此其所以为《参同契》也。惟参也,乃见性命之各正,惟同也,乃见性命之不二,惟契也,乃见穷理尽性至命之要归。七卷中,倏分倏合,倏放倏收,大约前主分,后主合,前主放,后主收,错综变化,自然成文,此《参同契》之所以未易知未易言也。康熙已酉仲春朔旦北宗龙门派下弟子朱元育稽首敬撰。康熙八年刊本。

古文参同契注八卷。

  清·袁仁林著。

周易参同契正义三卷。

  清·董德宁著。《参同契》者,原为儒道兼行之书也,儒者用之,可以治国御政,道家行之,可以养性修身。奈诸家之注此书者,俱指为丹道,而略其易理,所以儒者置之而不察也。惟朱子知其本源,且谓易中先天之学。后世失其传,至邵子始发明之,其邵子乃得于陈希夷,而希夷之源流实本于《参同契》也。故朱子尝与蔡西山反复辩论《参同》之旨,而且为之《考异》注义,今二贤之书,具在儒林,历历可据非诬。乾隆五十三年集阳楼刊本。

参同契经文直指三卷,参同契直指笺注三卷,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三卷,

  清·刘一明著。东[汉魏]伯阳真人,得长生阴真人之传,会悟圆通,了却大事,重悯后生好道之流,准易道而作《参同契》,分上、中、下三篇。首叙御政之道,中叙养性之理,末叙伏食之方,罗列三条,贯通一理,别开门户,多设寓言,接引方来,以有象比无象,以有形示无形,其中药物火候,无一不备。光绪庚辰上海翼化堂藏版。

参同契直指笺注三卷

  清·刘一明著。《参同契》者,辞寡而道大,言微而旨深。列五帝以建业,配三皇而立政。若君臣差殊,上下无准,序以为政,不至太平。伏食其法,未能长生。学以养性,又不延年。至于剖析阴阳,合其铢两,日月弦望,八卦成象,男女施化,刚柔动静,米盐分判,以易为证。用意健矣,故为立注,以传后贤。惟晓大象,必得长生。强己益身,为此道者,重加意焉。

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二卷,

  题称东汉叔通淳于真人撰 ,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二卷,分上下篇。

金碧五相类参同契三卷

  原题汉人阴长生注。据陈国符考证,应为唐人依托之作。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原书每卷分六章,假借《参同契》所述炼丹原理,以言内丹修炼之道。谓炼丹之药物炉鼎皆在自身,不必外求。其要在於养气、保精、存神而已。气者为阳,精者为阴,阴阳相感而为正气,是人之根柢。“正气散而神不聚,正气聚而神自清,方可得长生。”又称炼丹之法为:“闭息纳气,九一之数。”亦即闭息纳气,心暗数之,每至九息一咽。如此“息闭乾数,五谷死气自除,人乃不不渴”;“加之至万数,金丹乃自然烧就”。故本书所述丹法以精神为药,而以息为火。“火者,是闭息气,在(存)神之数也。”息住神存,真气自生,谷气自除,三虫自灭,不不渴,益寿延年。

参同契五相类秘要一卷

  北宋卢天骥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外丹术中伏制石药之法。首先解释魏伯阳《参同契五相类》要旨。宣称:“五相类者,论诸相类伏制三黄二宝也。”三黄即雄黄、雌黄、硫黄,二宝则指铅、汞,皆为炼制大还丹之金石药。炼丹时需用相类之药配合伏制,然後体法卦象,运用火候而炼成金丹。故本书中列举十三种相类之药,并注明伏制石药之法。如称:“雄黄类于砂”;“雌黄类于蜜水贝母,得火倏忽成水”;“朱砂同类於醇醯”;“铅同类于桑灰死魂”;“昆仑(曾青)同类於羯羊(羊脂)”,等等。能了解应用诸石药相类伏制之性,方可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