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算命大全 > 八卦 >

《周易》卦名探原

2021-08-14 10:22:54   灵睿居士

《周易》卦名探原

《周易》六十四卦的命名,无疑有一个创造者反复深入“玩观”的过程。但这显然不够,《周易》向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主观“玩观”如何恰好能做到这一点呢?怎么保证他们所创造的《周易》能涵盖天地之间所有的重要问题,而无所遗漏呢?笔者推想,这个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先民凡事皆向天帝问卜,这形式虽然是迷信的,但他们事事“发问”却颇具意义,因为这种“发问”使得当时社会生活的所有重大问题成为需要探究的“问题”。当然,对于这种发问天帝是不会回答的,它要由筮人来解释和回答。我们也许应该相信,在筮人世代积累的占筮及其解释的资料中,已经逐渐形成了经过梳理和分类的筮占典范或精选。而当这种筮占典范或精选需要编辑成书时,恰巧阴阳爻卦画、八卦、六十四卦整齐的理论模型开始出现。而当六十四卦命名及为卦爻系辞时,《周易》创作者参考、利用了这些资料。

  《周易》自其卦画形式而言,基本的符号为一阳爻,一阴爻,这应该说是“最纯粹的符号”。由三卦画组成完足的经卦(八卦)系统,由六卦画组成完足的别卦(重卦,六十四卦)系统。继而由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去摹写、象征、解释世界万事万物。此正如有的学者已经指出的:“《周易》建立了人类的第一人工符号系统(语形学)和象征指涉系统(语义学)”。(张斌峰,第130页)《周易》由此给人一种印象,它似乎是中国文字语言学的另一种旁支语言体系。其实不然,尽管《周易》有完美的符号体系,并且此符号体系有多种解释规则,但它必须借助文字,而且只有借助文字语言才能加以解释和传播。而文字语言解释的第一步,是确定卦名。卦名为一卦之本质和主旨,有了卦名才有理解和解释的向度。因此宋代郭雍说:“自一卦论之,原始要终,上下不遗,为一卦之质也,卦名之义,名其质而已。”(《郭氏传家易说》卷八)元代解蒙说:“先儒曰:凡先释卦名者,易之通例也。”(《易精蕴大义》卷七)清代黄宗炎也说:“羲皇六画与文王卦名,确乎一体。或取形象,或取画象,或取上下二体交错之象,其文字与卦画俨然画一,不容移易,学者于此得其会通,六爻无不迎刃矣。”(《周易寻门余论》卷上)以上诸家都强调了卦名在《周易》诠释中的优先地位。

  前人关于《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来历曾作过种种探索和研究,但研究比较零散,有些真知灼见被淹没在《周易》注释的汪洋大海中,未能引起学人重视。而今人则普遍以为,六十四卦卦名来历已多不可考,并且并不认为卦名对《周易》诠释有多么重要,因而缺乏关于《周易》卦名研究的“问题意识”。

  在正式讨论六十四卦定名之前,我们须先讨论一下八卦的定名,因为它是讨论六十四卦定名的前提和基础。但因为关于八卦卦名来历的资料甚少,这里只能提出如下理论预设。

  《周易》八卦的名称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它们分别有其卦画符号,即、、、、、、、。八卦之名,在古人那里或许经过了两度抽象。首先,天、地、雷、山、火、水、泽、风,是天地之间最大的物象;它们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福祉,有时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害。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先民向天帝占问,涉及此八种物象的占问自然很多。慢慢地人们开始研究这八种事物的性质(德),得出的结论是天健、地顺、雷动、山止、火丽、水陷、泽说、风入。此“健、顺、动、止、丽、陷、说、入”八德,便是对这八种物象的一度抽象。其次,但这一抽象尚保留着具象的成分,并不适合作为卦名,于是《周易》创作者又选用人们平时不常用或不实指的八个字来作为八卦的卦名,即上面所说的乾、坤、震、艮、离、坎、兑、巽。此即是二度抽象,这实际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即在提出八卦卦画的同时又提出文字性的符号。因为它是符号,所以在取象时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变换所代表的物象。八卦最初用于占问,由于占筮的或然性、不确定性,以及解释的多种可能性,所以八卦名称的字义不能十分着实。这是八卦由具象向抽象化、符号化发展的内在原因。

  六十四卦中,八卦自重所生出的别卦仍沿用八经卦原有的卦名。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似已无更多讨论的必要,因此本文具体讨论其余五十六卦的定名问题。

  这五十六卦的命名,大体可分为下文所述的四大类。需要说明的是,分在四大类中的这五十六卦,有时会有交叉,即有些卦既可以归入这一类,又可以归入另一类;命名时哪一类的特点更突出、更明显,则将其归入哪一类。而在四大类的排序上,特点突出、明显的一类排在较前面。换言之,有些卦如果可排在前类的,便不在后类中出现。

  一、以卦形定卦名(凡十一卦)

  1.《颐》卦命名 颐为口颊之象,以卦形言,上下二阳,中含四阴,外实中虚,其形状若人张口露齿,所以《颐》卦的卦名是根据该卦卦画的直观形态命名的。《颐》卦震下艮上,《大象传》谓“山下有雷,颐”。“山下有雷”是对“震下艮上”上下二体的解说,要从“山下有雷”推导出“颐”的卦名是很困难的。由此也可以说,只有当一阴爻一阳爻的卦画出现之后,并用它来写六十四卦卦画时,才会有《颐》卦这种卦名出现。颐言口颊,口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饮食,二是言语。因此,此卦便从两方面立义:一是“节饮食以养其体”,二是“慎言语以养其德”。(《伊川易传》卷二)所以“颐”之引申义便是“养”;后世“颐养天年”一语,即从《周易》中演化而出。

  2.《噬嗑》卦命名 噬嗑为“颐中有物”之象。《噬嗑》卦之《彖传》说:“颐中有物,曰噬嗑。”王弼注:“颐中有物,啮而合之,噬嗑之义也。”如上面所说,《颐》卦上下二阳爻,中间四阴爻,如人之口颐。《噬嗑》卦与《颐》卦余爻皆同,唯第四爻为阳爻,如口颐中有物梗在其中,必噬而嗑之,乃能亨通,故卦名“噬嗑”。所以《噬嗑》卦的卦名是根据该卦卦形的直观形态命名的。《大象传》谓“雷电,噬嗑”,“雷电”是对“震下离上”上下二体的解说,要从“雷电”推导出“噬嗑”的卦名也是很困难的。但解经者曾试图从“震下离上”的上下二体方面加以解释,如说“卦名噬嗑,震下离上,震为雷,离为电,天地生万物,有为造化之梗者,必用雷电以击抟之。”(《西谿易说》卷五)雷电可以击物,但并不是因为被击之物是“造化之梗”。所以以“雷电”直接诠释《噬嗑》卦名是很困难的。

  此卦虽名为“噬嗑”,但并未就口颐之物如何“啮而合之”发义,因为就此发义,无非讲口腔的咀嚼功能,发挥不出什么义理。《噬嗑》卦辞说:“噬嗑,亨,利用狱”,将此卦看作治狱之卦。经师解释说:噬嗑所以去颐中之梗者,“圣人之治天下,有为万民之梗者,必用刑狱以断制之”。(同上)所以此卦六爻皆言用狱之道。

  《噬嗑》卦与《颐》卦命名的道理相同,只有一阴爻一阳爻的卦画出现之后,并用它来写六十四卦卦画时,才会有此类卦名出现。

  3.《鼎》卦命名 鼎,卦形象鼎,即初六阴爻两短画象鼎足,二三四皆为阳爻象鼎腹,第五爻为阴爻象鼎耳,上爻为阳爻象鼎铉。(参见《西谿易说》卷十)《鼎》卦《彖传》谓:“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即以上卦、下卦二体解《鼎》卦之象,下卦巽可代表木和风,上卦离代表火,有烹饪之象。《鼎》卦《大象传》谓:“木上有火,鼎。”这就是说,《鼎》卦卦名既可能取象于卦形,也可能取象于上、下二体,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从上下二体的烹饪之象,以及“鼎”之命名来看,此卦取义与食物有关,因而也就有了“养”的含义。但鼎并不是一般人家使用的,所谓“钟鸣鼎食之家”是指贵族阶级。因而此种“养”又不同于《颐》卦的“养”,而是指贵族阶级的“享神”与“养贤”。因而此卦即取义于“享神”与“养贤”:“圣人养圣贤以崇德也,而式燕之具必用鼎以烹之,而后可以将其敬。夫以报功、崇德之巨典,而皆有资于鼎,鼎之用不大哉!”(《周易文诠》卷二)

  4.《观》卦命名 观,“观”字有平声和去声两种读法,作为卦名,应读为去声。《尔雅》释“观”字说:“观谓之阙”,“阙”又名“象魏”,《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门阙悬治象有以示人,而为人所仰观,故名“观”。《观》卦二阳在上,四阴在下,有门阙之象,卦名当即取此卦形之象。(参见《周易注疏》卷四《考证》)朱熹说:“自上示下曰观,自下观上曰观。故卦名之观去声,而六爻之观皆平声。”(《文公易说》卷四)《观》卦之《大象传》谓:“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观》卦坤下巽上,所以《大象传》称“风行地上”。风行地上,有似天子巡省四方,观民设教。这也就是说,从上下卦体的关系来解释卦名,也可解通。

  5.《夬》卦命名 夬,乾下兑上,上爻为阴爻,其余五爻皆为阳爻。清代黄宗炎《周易象辞》、毛奇龄《仲氏易》皆认为从玉玦取象,甚得我心。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九说:“夬者,缺也。环之有缺者,名玦。……今以五阳戴一阴,其形上缺,则因象名夬,而义亦随之,合五阳之力而决去一阴。”古人佩玉玦有促决断之意,《夬》卦之“夬”,亦为“决”意。《夬》卦卦辞说:“夬,扬于王庭”,意在教诫最高统治者适时作出正确的决策。

  6.《中孚》卦命名 中孚,黄宗炎《周易象辞》卷十七谓卦名取象于鸟卵,初、上两阳爻象蛋壳,二、五两阳爻象蛋白,三、四两阴爻象蛋黄。蛋黄有虚窍,浑浑沦沦,元气包藏。孚,为古孵字。《淮南子?人间训》:“夫鸿鹄之未孚于卵也。”孚,从爪从子,鸟孵卵时常以爪转动卵,使其便于孵化,故“孚”为会意字。《中孚》卦取意鸟孵其子时,用心极诚,教诫人君化民,能巽入民心,则孚信化于邦国。

  7.《丰》卦命名 ,我对此卦命名,久不得其解。诸家之说,皆不能使我心折。后忽悟此卦当从卦形解释,即其卦形似豆之礼器。《燕礼》有“”。注:“形似豆而卑。”《三礼图》云“罚爵”。此释之器也。《说文》云:“,豆之满者也。”此释之字也。,金文或写作,丰收之年,黍稷多获,祭祀宴飨无不备物,谓之“”。之二爻若看作“八”字形,四爻两端上翘,则之卦形便成豆之象形了。

  8.《大过》、《小过》、《大畜》、《小畜》卦命名 《大过》、《小过》同有“过”字,而有大、小之分。同理,《大畜》、《小畜》同有“畜”字,也有大、小之分。前人或说阳为大,阴为小;或说好的卦为大,不好的卦为小,等等,皆不中肯綮。我意此四卦似皆可从卦形来索解。

  大过,《大过》卦辞云:“大过,栋桡。”《彖传》谓:“栋桡,本末弱也。”《东坡易传》卷三谓:“四阳者,栋也。初、上者,栋之所寄也,弱而见摈,则不任寄也。此栋之所以桡也。”明代郝敬以为《大过》卦取象桥梁,而非屋梁,其中四阳爻象征桥之四梁,初爻和上爻两阴爻为承载此四梁的两边桥桩,桥桩承载力太弱,致使桥之四梁变形弯曲,此即《彖传》所说“栋桡,本末弱也”。卦名“大过”者,四梁之桥,过车过人之用大矣。《大过》卦巽下兑上,巽为木,兑为泽。《大象传》谓:“泽灭木,大过。”这是说从《大过》卦上下二体之关系看,亦可解通。

  小过,《小过》卦中三四爻为两阳爻,初爻、二爻与五爻、上爻皆为阴爻。桥之两边承载的桥桩加多了,但此桥只有两根梁,因此名为“小过”,其过车过人之用小矣。在我看来,《小过》的卦名取象,乃参照《大过》的卦名取象而来。

  大畜,清代胡煦《周易函书约注》卷六说:易卦“凡阳包阴者,皆称畜,大畜、小畜、颐取畜义,皆是也”。他在解释《离》卦卦辞“离,利贞亨,畜牝牛吉”时说:“牝牛指中阴,即中正之义。畜则上下两阳也。坤为牛,为牝,二五坤阴,各畜于上下之阳,故曰畜。”按照这个思路,《大畜》卦是四阳畜二阴,故称之为“大畜”。而自《大畜》卦上下二体言之,乾下艮上,乾为天,艮为山,《大象传》谓:“天在山中,大畜。”山能蓄藏天,其蓄亦可谓大矣。

  小畜乾下巽上。乾为天,巽为风。《大象传》谓:“风行天上,小畜。”“风行天上”何以为“小畜”,颇难索解。其实,此卦五阳畜一阴,其卦名取象,乃参照《大畜》卦名取象而来。

  二、以覆体之关联定卦名(凡十四卦,除与前节重复之《夬》卦为十三卦)

  《周易》卦序的排列有一条重要的原则:“二二相耦,非覆即变”。除了乾坤、坎离等八个对变卦外,其余五十六卦皆为覆卦。所谓“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周易注疏》卷十三)。

  1.《损》、《益》二卦命名 损兑下艮上。《大象传》谓:“山下有泽,损。”《损》卦卦名的取象是:损泽中之土以增益山之高。

  《损》、《益》两卦互为覆卦。益震下巽上。《益》卦《大象传》说:“风雷,益。”风和雷的关系,如何便导出《益》卦的卦名呢?如果《损》卦卦名的取象还有道理可言的话,那么《益》卦卦名的取象则似无道理可言,只是取其覆卦的反面意思而已。这说明《损》、《益》两卦命名遵循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2.《屯》、《蒙》二卦命名 《屯》、《蒙》二卦的命名应该说也遵循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当《周易》的卦序首列《乾》、《坤》两卦时,已经有了哲学的思考: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天地创生万物。那么怎样来体现天地创生万物呢?或者说,接着《乾》、《坤》二卦,卦序应该怎么排,卦名应该怎么起呢?我以为,《屯》、《蒙》二卦的接续以及此二卦的命名,都有体现“天地始生万物”的哲学思考在其中。

  屯震下坎上。坎为云,震为雷。《大象传》谓:“云雷,屯。”屯有“聚”义,《后汉书?张衡传》“屯骑罗而星布”注:“屯,聚也。”此卦取象云雷聚布之义。命名之字往往为多义字,一旦以其字命名后,就有可能引申其义来说《易》,例如,此“屯”字又有难义、初始义,《说文解字》:“屯,难也。屯,象草木之初生。”因此,说《易》者也以难义、初始义来解《易》。自然界中,万物肇始;政治上,天下初定。因此,在卦义的诠释上是在总结“万物肇始”、“天下初定”阶段的事物规律,其中凸显了“万事开头难”的思想。胡瑗发挥《屯》卦卦义说:“名之曰屯,屯者,屯难之名。天地始交而生物之时也。夫天地气交而生万物,万物始生必至艰而多难,由艰难而后生成,盈天地之间。亦犹君臣之道,始交将以共定天下,亦必先艰难而后至于昌盛。”(《周易口义》卷一)

  蒙坎下艮上。艮为山,坎为水,水可以解释为河湖,也可解释为泉水。《周易》将此卦命名为“蒙”。《蒙》卦《大象传》说:“山下出泉,蒙。”泉始发于山,涓涓细流,徘徊宛转,无确定的决导方向,有童蒙之象,故名之曰“蒙”。郑玄说:“蒙,幼小之貌,齐人谓萌为蒙也。”(《周易集解》卷二)屯为物之始生,蒙为物之稚,因而互为覆卦的《屯》、《蒙》二卦皆有初始之意。《蒙》卦从“山下出泉”的取象命名为“蒙”,固有其可解释性,但坎下艮上,未必一定理解为“山下出泉”,《周易》创作者如此取象,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3.《需》、《讼》二卦命名 需乾下坎上。乾为天,坎为云。《大象传》谓:“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甲骨文编》中“需”写作,从雨从天(其后“需”所从之“天”讹变为“而”)。此字原是一会意字:雨自天降,会意雨为万物之所需。此卦“云上于天”,乃欲雨之象,故名之为“需”。“需”又通“须”,有须待之意。“饮食”为人的基本需要,“饮食宴乐”,待客之礼。古语宴客为“需”,“君子以饮食宴乐”谓人主宴宾养贤,膏泽亦将及于下民。

  讼坎下乾上。坎为水,乾为天。《大象传》谓:“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天行上,水流下。天西旋,水东流,睽隔违戾,有讼之象,故名之曰“讼”。人世间常见其始相亲相友而最终决裂相讼者,故君子为人处世,必谋虑于其始。此卦之取象于“讼”,应该还有另外的原因,即《需》、《讼》二卦为覆卦,《需》为饮食卦,饮食为天下之同欲、生民之必需,不得其平,则争端起,劫夺生,故《需》之覆卦为《讼》,应该也遵循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4.《否》、《泰》二卦命名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既是自然界中两个最大的物象,同时也是自然万物的生成者,而自然万物的生成乃是天地相交的结果,亦如生物之雌雄牝牡、人之男女通过交合而生育繁衍。

  否坤下乾上,坤为地,乾为天,天在上,地在下,本合自然界之实际,但《周易》却认为地气在下,天气在上,是天地悬隔不通之象,故将此卦命名为“否”。

  《泰》卦为《否》卦之覆卦。泰乾下坤上。地气上升,天气下降,是天地之气通泰的表现,故名之曰“泰”。我认为,《否》、《泰》二卦命名时遵循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5.《夬》、《姤》二卦命名 《夬》卦命名之由,上节已论。姤为夬之覆卦,“夬”通玦、决、诀等,有决去、辞别等意。其覆卦则反其意而名“姤”,言偶遇,所谓“去故而就新”也。旧解谓《姤》卦一阴承五阳,一女当五男,姤遇非礼之正。从姤之上、下二体而言,巽下乾上。巽为风,乾为天。《大象传》谓:“天下有风,姤。”“姤”有偶遇之意,“天下有风”,何以为“姤”?殊难解释。所以我认为此卦命名考虑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6.《蹇》、《解》二卦命名 蹇艮下坎上。艮为山,坎为水。《大象传》谓:“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山本水之发源地,今水在山上塞而不流,形成今之所谓“堰塞湖”,随时有崩决之虞,以当时人之能力而言,无可奈何。亦譬如世道大坏,个人难以挽救世道,只有反身修德、明哲保身而已,是以名此卦为“蹇”。“蹇”谓道路险难,足不能及。《周易》中《屯》卦、《困》卦、《蹇》卦皆有险难之义,其中《蹇》卦险难最大。《蹇》卦当其险难之时,智无可施其谋,勇无可施其力,虽圣贤亦不可与天争。然《蹇》难亦必有解之时,《蹇》之解因时至而自解也。

  《蹇》、《解》两卦互为覆卦。解坎下震上。坎为水为雨,震为雷。《大象传》谓:“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天地闭成冬,天地解成春。当春之时,雷开雨散,万象更新。君子法之,与之更始,故“赦过宥罪”。由上所论,《解》卦除了与其覆卦在命名上发生一定的联系外,其内涵已经不再有联系。我认为,《蹇》、《解》二卦命名时奉行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7.《既济》、《未济》二卦命名 既济离下坎上。离为火,坎为水。《大象传》谓:“水在火上,既济。”“济”,本意为涉川而登岸,引申之义为“成”。“既”为已然之意。此卦上下二体并无涉川之象,“既济”二字乃取引申之义。水在火上,有烹饪之象。且六十四卦之中独此一卦六爻皆相应而得位,似有“欲济者必在有应,必得其位”的含义。故朱熹说:“既济,事之既成也。为卦水火相交,各得其用;六爻之位各得其正,故为既济。”(《周易本义》卷二)

  未济坎下离上,《大象传》谓:“火在水上,未济。”火本炎上,水本就下,此卦水火不能相资为用,无以成造化之功。且六爻皆失位,故名之曰“未济”。“既济”有大圆满之意,《周易》若以此卦终篇,则表示理已穷尽,无所事事了。然物本无穷尽之理,故《周易》以“未济”终,终则又始,示无穷也。《既济》、《未济》二卦为覆卦,笔者认为,此二卦命名时遵循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三、以卦中独阳之特殊位置定卦名(凡四卦)

  宋代冯椅《厚斋易学》卷十二谓:“一阳五阴之卦,其位,象也。一阳之在上、下者,为剥、为复,象阳气之消长也。在中者为师、为比,象众之所归也(原注:阴为众)。”其说甚是。《剥》、《复》、《师》、《比》四卦乃别有一种特殊的取象命名方式。

  1.《剥》、《复》二卦命名 古人认为,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乃是由于阴、阳二气周期性的盛衰消长决定的。《周易》中的《剥》、《复》二卦便突出地反映了这一思想。

  《周易》重卦之六爻,自初爻至上爻之间有一种周流运动的关系。剥坤下艮上,卦体是五阴爻在下,一阳爻在上。这被看作原本是《乾》卦卦体的六阳爻受阴爻侵剥,从初爻开始,一直到五爻,全变成了阴爻,只有一阳爻孤居在上,势微力弱,很快就要被剥落净尽,故名之为“剥”。

  《剥》、《复》二卦互为覆卦。复震下坤上,卦体是一阳爻在下,五阴爻在上。“复”是复返、复归之义。阳爻(阳气)被剥尽之后,一阳来复。《复》卦《大象传》说:“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复,象征一年中的冬至日,微阳始生之时。

  2.《师》、《比》二卦命名 师,此卦唯二爻为阳爻,余皆为阴爻。二爻为重臣之位,有众人听命于将帅之象。二爻居下卦之中,可视为人君委以重任。此卦为军旅战争之卦,故名此卦为“师”。从此卦之上下二体看,坎下坤上,坎为水,坤为地。《大象传》谓:“地中有水,师。”《彖传》释“师”为“众”,即以此卦上下二体看卦象亦可通,但“师”转释为“众”已是第二义。

  比,此卦唯五爻为阳爻,余皆为阴爻。五为君位,所谓“九五之尊”者也。圣主当阳,万民顺命,九州亲附,故称为“比”。“比”为亲附之义。从此卦之上下二体看,坤下坎上。坤为地,坎为水。《大象传》谓:“地上有水,比。”地载水,水依地,亲切相附。即以此卦上下二体看,也可以解释得很好。

四、以上下二体之象定卦名(凡二十八卦)

《周易》卦名取于上下二体之象者居多。为此,《周易》专立《大象传》加以解释。譬如:

  1.履兑下乾上 兑为泽,乾为天。《大象传》谓:“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天高泽下,寓尊卑之意,这与中国宗法社会所强调的“礼以辨上下”的思想相合,因此名此卦为“履”。而礼、履二字相通假,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中《履》卦之“履”即写为“礼”。

  2.谦艮下坤上 艮为山,坤为地。《大象传》谓:“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山本高出在地上,今却下之于地,好比君子谦以下人,以得人心,因名此卦为“谦”。

  3.豫坤下震上 坤为地、为顺,震为雷、为动。《大象传》谓:“雷出地奋,豫。”豫兼悦豫、豫(预)备之义。郑玄说:“坤,顺也。震,动也。顺其性而动者,莫不得其所,故谓之豫。”(《周易集解》卷四)从雷、地二象而言,春雷乍响,蛰虫昭苏,草木萌生,地上万物无不畅悦。

  4.同人离下乾上 离为火,乾为天。《大象传》谓:“天与火,同人”。《大象传》不称“天下有火”或“火上有天”,而称“天与火”,已着眼于同异之比较。天与火本非同类,然天在上,火亦炎上,有趋同之象。虽然如此,亦仅可名之为“同”,而今乃名为“同人”,究属何义?六二与九五,以天地人三才之位言之,二与五皆在人位,且为正应,故曰“同人”。此一说也。一阴在内而虚中,虚则无我,中则不偏,外同于人,人无不同,故名“同人”,此二说也。天居上,火炎上,人首亦居上,此自然之同,此三说也。此卦一阴五阳,一女中正姣美,五男同心倾慕,然卦爻有正应之理,二五以正应而同,四男皆退听。天理所在,心同理同,故名之曰“同人”,此四说也。《周易》创作之初究竟如何取象而名此卦,尚难推断。

  5.大有乾下离上 乾为天、为健,离为日、为丽。《大象传》谓:“火在天上,大有。”天下之物,须有光照见,始知其有。此卦象为日丽中天,普照万物,故名之为“大有”。从卦体看,此卦以一阴居五之尊位,象征人君虚己听人,端拱无为;人臣贤能任职,政事毕举,此诚治道之极美,王化之至盛也。

  6.随震下兑上 震为雷,兑为泽。《大象传》谓:“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天下之大莫不因时。《礼记?月令》为仲春二月“雷乃发声”,又谓仲秋八月“雷始收声……水始涸”。汉儒孟喜传《易》,谓春分出于“震”,仲秋阴行于“兑”。此卦震下于兑,即意味雷随时令而收声,泽亦随时令而水涸,故名之为“随”,以明与时偕宜之道,教诫人亦当与时休息。

  7.蛊巽下艮上 巽为风、为长女,艮为山、为少男。《大象传》谓:“山下有风,蛊。”《左传?昭公六年》载医和解《周易》说:“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少男、长女非偶相从,今长女下于少男,迷乱其情,有益惑之象,故渭之“蛊”。此卦虽名为“蛊”,又寓治蛊之意,犹古文中治乱而曰“乱”。

  8.临兑下坤上 兑为泽,坤为地。《大象传》谓:“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好比人站在水泽岸畔之地俯视于泽,有临下之意,故名为“临”。而古时君长治理民众,亦称“临民”,故《大象传》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9.贲离下艮上 离为火、为丽,艮为山、为止。《大象传》谓:“山下有火,贲。”贲,饰也,从卉从贝。贝具锦纹,卉为草木之华,皆自然而有文饰者。“山下有火”何以为“贲”?盖离卦德为丽,本有文采光华之意。艮卦德为止,文饰而有止,或止于文饰,所以为“贲”。《贲》卦六爻皆取人君聘贤之象,以此背景来解“山下有火”之象,山或指贤人隐居之地,火或指礼聘之物币帛珍宝之光辉。

  10.无妄震下乾上 震为雷,乾为天。《大象传》谓:“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北宋张载《横渠易说》卷一:“雷行,天动也。天动不妄,故曰‘无妄’。天动不妄,则物亦无妄。”北宋末耿南仲《周易新讲义》卷四:“雷之动息以时,故物以时应而不能违,然则先王又乌能违时而求物之裕,若揠苗者哉!”二家之说可释《无妄》卦名之义。

  11.遁艮下乾上 艮为山,乾为天。《大象传》谓:“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遁”意谓远避。但此处言遁,非隐遁山林之意。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此处言“遁”而不言“退”或“去”,在于强调“非以迹遁,而以心遁”,有对面相遁而不露痕迹之意。唐代崔憬谓:“天喻君子,山比小人。小人浸长,若山之侵天。君子遁避,若天之远山。”(《周易集解》卷七)明代潘士藻《读易述》卷六谓:“天体无穷,山高有限,相去势甚辽绝。遥望之天与山势若相接连,何‘恶’之有?及到山顶,则山自止于下,天自行于上。天若遁去山,与天邈不可干,岂非‘严’乎!”

  12.大壮乾下震上 乾为天,震为雷。《大象传》谓:“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雷在天上,有万钧之力,所谓“雷霆万钧”是也,喻人之事业兴盛、势力强大,因而名之曰“大壮”。君子当此之时,应当恭慎和顺,非礼之言不敢言,非礼之事不敢履。相反,骄恣纵肆,恃强作威,则其“大壮”终将不保。

  13.晋坤下离上 坤为地,离为日。《大象传》谓:“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日出于地,光照天下。自下而进于上,由幽隐而至光显,故谓之“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意谓修德以进业,“自昭明德”亦犹《大学》之“明明德于天下”之意。

  14.明夷离下坤上 离为日,坤为地。《大象传》谓:“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视之不见曰“夷”,“明夷”谓日入地中、明不可见、夜行昏暗之时,亦喻政治黑暗、是非莫辨之时。君子于艰难困顿之时,临民莅众,当内晦其明,外示以柔。

  15.咸艮下兑上 艮为山、为少男,兑为泽、为少女。《大象传》谓:“山上有泽,咸。”《彖传》谓:“咸,感也。”感,为情感之“感”,“感”而书“咸”者,是兼取“皆”义。是人皆同此心,心皆同此情也。《周易》有“乾坤生六子”之说,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八卦相重为别卦,长幼多错配,唯此卦少男少女相配合,婚姻以时,其情真笃,所谓“山泽通气,男女相须”也。爻辞中“咸其拇”、“咸其腓”、“咸其股”、“咸其脢”、“咸其辅颊舌”之类,童子之心见焉。

  16.恒巽下震上 巽为风、为长女,震为雷、为长男。《大象传》谓:“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咸》、《恒》两卦互为覆卦。《咸》为婚姻之卦,男有亲迎之礼,故男下女。新婚之时,男女皆少,今则男女俱长,平时家政皆由男主人主持。男尊女卑,男令女从。是男下女为暂时,女随夫为恒常。夫唱妇随,恒久而不厌,所以继“咸”而为“恒”。所谓“君子以立不易方”,亦在在强调子臣弟友事父、事君、事兄、施友之道。此乃天下之恒道也。

  17.家人离下巽上 离为火,巽为木、为风。《大象传》谓:“风自火出,家人。”燃木生火,鼓风火炽,有家居烹炊之象。张载《横渠易说》卷二谓:“家道之始,始诸饮食烹饪,故曰风自火出”,“家人道在于烹炊。一家之政,乐不乐,平不平,皆系乎此。”于此可见此卦取象命名之意。

  18.睽兑下离上 兑为泽、为少女,离为火、为中女。《大象传》谓:“上火下泽,睽。”《彖传》谓:“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睽,乖也、外也、异也。火炎上,水流下,水火不相资,为乖异之象。中女、少女同居,女子长成当嫁人,其志各不同,亦乖异之象,故名此卦为“睽”。

  19.萃坤下兑上 坤为地,兑为泽。《大象传》谓:“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萃,聚也。天下最易会聚者莫若水,泽乃容受众流停蓄而成,然或不免藏污纳垢。泽归于地,亦能溢出于地上,必须筑堤以防其溢。君子观此象,知臣民归己者众,然其情性不一,虑有凶顽谋不轨于其中,治安不忘危乱,故预除民间兵器,以防意外。

  20.升巽下坤上 巽为木,坤为地。《大象传》谓:“地中生木,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树从地中生出,由幼苗成长为高大之树,因而名之曰“升”。君子欲提升自己,当以道德为本,积小成以为大成。

  21.困坎下兑上 坎为水,兑为泽。《大象传》谓:“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泽本潴水之地,今泽漏涸无水,田亩荒芜,居室空乏,一派穷困破败之象,故名之曰“困”。君子出困之道,不求侥幸,凡可努力脱困之事,皆极力而为。有志之士,虽历经困苦,而必求遂其志,此即所谓“致命遂志”。

  22.井巽下坎上 巽为木、为人,坎为水。《大象传》谓:“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刳木为器,悬之桔槔以汲水,为井之象,故名之曰“井”。井水可灌溉田地,因此当大旱之时,君子动员和劝说人民相互扶助,汲水抗旱。

  23.革离下兑上 离为火,兑为泽。《大象传》谓:“泽中有火,革。”泽中何以有火?泽中有火,何以为革?革为变常,非常之事。泽中有火,亦非常之事。所谓“泽中有火”,犹今之称“湖底火山”。杨简《杨氏易传》卷十六谓:“孙季和云:泽中非有火之地,今也有火之变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物变有如此者。季和之说,深当某心。泽中而有火,其变也不知其几年矣。”

  24.渐艮下巽上 艮为山、为止,巽为木、为入。《大象传》谓:“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树木长在山上,其根下入,自生自长,由小至大,直到长成参天大树,皆由渐进而成,是以名之曰“渐”。天下最难变化者为社会习俗,骤除之,不免惊世骇俗。因而移风易俗,应由“渐”而成。故《大象传》说“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25.归妹兑下震上 兑为泽、为少女,震为雷、为长男。《大象传》谓:“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女子出嫁谓之归。然此卦特言贵族之婚姻。古代实行媵妾制度,诸侯之女嫁他国国君,其女有若干娣姪随嫁。此卦少女从长男,年不相若,非夫妇之配,有媵妾之象。婚娶以色不以德,老夫少妻,多有后虑。

  26.旅艮下离上 艮为山,离为火。《大象传》谓:“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旅为羁旅、逆旅之义,言人托居于外。山上有火,野火也。野火过山不留于山,有旅之象,故名之为“旅”。君子观此象而得“明慎用刑”、不滞留狱案之理。

  27.涣坎下巽上 坎为水,巽为风。《大象传》谓:“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风吹水面,或起涟漪,或起波涛,流行涣散,故名之曰“涣”。在人世,则为人心涣散,无复凝聚力。“先王以享于帝立庙”,是说先王依靠尊祖敬神的宗教力量来凝聚人心。

  28.节兑下坎上 兑为泽,坎为水。《大象传》谓:“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节”有二义,一是符节之“节”,所谓“若合符节”是也;泽水或受之以江河,或受之以雨露,水来则合聚为一,有符节契合之象。二是节制之“节”,水之流行奔放,不舍昼夜,使无以节制,则一泻无余。合此二义,故名此卦为“节”。国家汇聚一国之资源,当制订预算规划,量入为出,并合理、公平地分配资源。故《大象传》说“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参考文献:

  [1]古籍:《周易》,《郭氏传家易说》,《易精蕴大义》,《周易寻门余论》,《伊川易传》(程颐),《西谿易说》(李过),《周易文诠》(赵汸),《尔雅》,《周礼》,《周易注疏》,《文公易说》,《仲氏易》,《周易象辞》,《东坡易传》,《周易函书约注》,《周易注疏》(孔颖达),《周易口义》,《周易集解》,《周易本义》(朱熹),《厚斋易学》,《横渠易说》,《周易新讲义》,《读易述》,《杨氏易传》。

  [2]张斌峰,2004年:《试论周易研究的符号学转向》,载刘大钧主编《大易集奥》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