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奇门遁甲 >

易学思维中的科学性精华

2021-07-30 02:39:35   灵睿居士

易学思维中的科学性精华

无庸讳言,在几千年易学思维体系中,无论义理派,还是象数派,无论是“学”的方面,还是“术”的方面,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既有精到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认识论,也有主观臆断、牵强附会、浅薄庸俗之见,甚至还有故弄玄虚、封建迷信的东西。

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思维科学的成果,对古代易学思维模式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批判,我认为,其精华起码可以归纳为六大论。

(一)天人合一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主观与客观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孔子在《系辞传》中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爻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在《说卦传》中又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说明,易学思维,从一开始就把人类自身放在天地宇宙大自然界之中统一考察,是一种最早的朴素的系统论哲学。它认为,每个人的存在绝不是孤立的,他一刻也离不开周围的自然环境,一刻也离不开人类社会。

道貌岸然家修炼者有一句话,叫跳出三界(天、地、人)外,不在五行(木、火、土、金、水)中,实际上这只是道家“求仙”的一种幻想,任何人也跳不出三界之外(就是今天的宇宙飞船,载人离开地球,也离不开宇宙),谁也离不开五行这个大系统。

我们的祖先既充分认识到天人统一性的一面,强调人一刻也离不开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兴与衰都同天休运行,地球运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早已认识到人类社会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曾明确指出:“天行有常,不为0存,不为纣亡。”说明天体运行与人类社会又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规律。

在人与天的关系上,在人类社会与天运行的关系上,在人的主观能运性与观规律性的关系上,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两种偏差。

一种是忽视人与天、人类社会与天体运行各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把人天统一性强调过了头,认为天体、地球运行中即自然界中一切异常现象,都与人类社会、政治上的得失有关,例如汉代象数派易学中出现的0祥、谶纬派,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五德终始说”等等,都不免堕入封建迷信的泥潭。还有在人的主观能运性与务观规律性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客观规律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孔子讲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必然陷入宿命论的悲观境地。

另一种偏差则是将人的独立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过了头,出现人天分离的现象,则容易走入唯意志论。比如,自古至今,种种违背客观规律的“人定胜天”,随意盲目性地“改造处然”,以致于破坏了人类居住的客观环境,使得地球上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使今天地球上的人类日益尝到了人天分离的苦果。

因而,易学思维中的天人合一论,应该是人与天、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论。既要认识到人天统一性的一面,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强调各自还有独立性的一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认识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使人类在自然中生存得更好,发展得更好。既要反对宿命论,又要反寻唯意志论。

(二)太极阴阳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宇宙起源和万物内部结构的认识。《周易。系辞传》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亦将《周易》奉为三玄之一)中,讲得更加明白,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认为宇宙万物,无论宏观,不是微观,“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物物一太极”。

到宋代陈抟、邵雍等人弄出个太极图,还有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等,将这种宇宙起源和万物内部结构的认识,表达得更为直观形象。不仅物物一太极,内部结构都是一阴一阳,而且阳中有一点真阴,阴中有一点真阳,阴阳处在对立、统一、消长、转化、平衡等状态。

这种对万事万物内部结构的朴素辩证法认识,既符合现代物理学中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原理,又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基础——二进制数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阴阳论的代表性图像就是太极图,它的符号就是阴阳二爻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八卦是由初爻、中爻、上爻组成的三段式结构(2^3 = 8),分别代表地、人、天三材之道,反映了古人对宏观宇宙中天、地、人三者关系和万事万物自身都具有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段以及开始、中间、结束三个发展层次的描述。是对宏观和微观事物的一种粗线条概括。

至于由阴阳二爻组成的六十四卦(2^6 = 64),则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发展六个层次(天有阴阳、人有阴阳、地有阴阳)的认识以及对万物具有六十四种基本形态的概括。这一点与后来科学发展中一些认识相吻合。例如,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列奥多。斐波那契,从计算兔子繁殖的数学题中推导出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证明万物繁殖到第六代时,原来似乎没有关联的事物的内在对应性就都显示出来了。

六十四卦正是阴阳二爻相配六次,即二的六次幂,而且每一卦又正好是六个爻,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六个层次或六个方面。又例如:现代遗传学发现,生物遗传密码排列起来与六十四卦的对应的。这说明,六十四卦的形态,也符合生物的微观结构。另外,六十四卦还有方图、圆图等各种排列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存在的形态规律。

汉代京房以八纯卦为首,将六十四卦根据爻变的原理重新进行排列,组成八宫世系,这种排列组合,不仅保留了六十四卦概括万事万物基本形态的根本特点,而且进一步发掘出六十四卦相互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即描绘出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由一世到六世),由一种形态转化另一种形态(由某一宫变到另一宫)的发展变化规律,使八宫六十四卦更具有了宇宙、社会、人生全息信息的特征。

(三)五行关系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世界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反映了华夏先民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存在的辩证关系的独特探索。

《周易》本经中尚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在孔子及其弟子写的《易大传》中已经在运用五行的概念。比如《说卦传》中已经将八卦的五行属性讲得很清楚,什么“乾为天”“为金”,“坤为地”、为母”,“巽为木、为风”,“坎为水”“离为火”等。

五行的概念可能比阴阳的概念产生和成熟得稍晚一些。《尚书。洪范》中已经有完整的五行概念。我认为,五行概念的成熟并广泛用于解释万事万物,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后经几千年延续而不衰。

纵观古人在易学领域和医学领域对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的阐述和应用,我认为,古人讲的五行学说,不是讲的物质内部结构,并不是讲世界上万事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所组成,而是根据仰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将世界上万事万物按性质归纳为五大类别,即具有金属性质的一类,草木性质的一类,水的性质一类,火的性质一类,土的性质的一类(《尚书。洪范》中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这五类事物之间有着生克制化关系,既有正常的一般情况下的相生相克,又有反常特殊情况下的相生、相克,还有相冲、相刑、相害、相合、相化等各种复杂的关系。

这就是说,万事万物相互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阴阳对立统一、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绝不仅仅是一分为二,或者一生二、二生三的关系。一种事情与周围事物有着五种走向的关系。到汉代以后,古人又把父母、子孙、妻财、官鬼、兄弟与我这种六亲关系纳入五行之中,即用人际关系来描述万物分为五大类别之后的相互关系,使易学思维对事物之间的描述更加具体生动。上有生我的父母(父为阳、母为阴),下有我生的子孙(子为阳、女为阴),左有管制我的官鬼(官为阳、鬼为阴,所谓鬼,是指疾病和意外灾难等暗中给我带来不幸的事物),右边是受我支配的妻财(财为阳,妻为阴,这里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应予批判),中间是与我同类的兄弟姐妹(兄弟为阳,姐妹为阴)。而以父母、子和女、官和鬼、妻和财、兄弟和姐妹各自为中心,又各有一个五向性的动态相互关系。万物就如此相互纠缠在一起,动态地构成家庭、社会、人生、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古人把五行纳入六亲,又把六亲广象(比类取象加以扩大延伸),以此来全息地描述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

这种对一种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五种走向关系,即生我、克我、我克、同类,而且相互之间组成一个天然的链条,谁也离不开谁(谁也跳不出五行中)的认识,很有些类似现代科学中的生物链理论,即各种生物都共存在一个互相对立、斗争、竞争、克害、又相互依存、平衡的生物圈、生物链条之中。生物链理论只看到了生物界存在的这种关系,而五行学说,则认为万事万物,包括无生物界也存在着这种链条关系。

以辩证施治为主要特征的中医,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典范。各种预测术之所以能够有一定的准确率,其基础理论,逻辑推理的依据,除了八卦六十四卦之外,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无庸讳言,古人也有滥用五行学说解释万事万物,以至于牵强附会、主观臆断的地方。但用这种哲学概念来认识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描述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却有着独特的优势。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有比此更精到的哲学理论来替代它。

(四)时空统一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认识。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关系。在《周易。说卦传》中已经描绘出一幅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时空对应图: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就是后来各种预测术的基础——八卦与时间、空间对应的所谓文王后天八卦图。

易学思维中对时空统一性的认识,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理论。

列宁说过:“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便没有别的东西。而运动的物质若不在时间空间中便无运动的可能。”

现代科学认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连续性,是螺旋式上升的动因,它反映着事物的运动与变化。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