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做坏事情才会产生报应,连一动恶念也会产生恶果。诸君如果不信,我引用两个故事来说:
(一)卖瓜的故事
从前梁武帝在世时,有一天他看见一桩奇怪的事情。某甲在卖瓜,某乙先来向他买瓜,某甲说不卖。后来某丙来向某甲买瓜,某甲却很高兴的卖给他。梁武帝看见这种情形,他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志公禅师。志公禅师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过去世的神通智慧。志公禅师告诉梁武帝说:‘这卖瓜的某甲很多世以前是死刑犯,当他要被处死刑时,很多人都在围观,当时某乙和某丙也在场。某乙心里认为:‘这个家伙罪有应得,活该!’某丙却认为这死刑犯很可怜,因此就对他产生同情心。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卖给乙,而却喜欢卖给丙。
(二)卫仲达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卫仲达,他在翰林书院里面当官。有一次被阴司的官派小鬼把他的魂引到阴间来。阴间的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的档案都送上来。等到册子送来时,那里知道他做恶的档案堆积如山,而做善的档案却只有一小卷而已。
阴司的官吩咐拿秤来,把两种册子称称看,没想到那一大堆坏事的档案反而比这一卷善事的档案轻。
卫仲达感到大惑不解。他问阴官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里会有这么多过失和罪恶呢?’,那官司回答:‘只要起一个不正的念头就是罪恶了,不必等到实际行动产生。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就已犯了天庭的法律了。’卫仲达接看又问:‘那这一卷善事的档案里面是记载那一件事呢?’阴官说:‘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兴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你上书建议皇帝不要这么做。那一卷档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接着又说:‘你那次建议皇帝并没有采纳,但你这一心念,究竟是为大众着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如果皇上当时能依照你的建议去做,那善的力量,可比现在大多了。’(见感应笃汇编卷一)
由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知道起心动念的重要性。要念念常行善事,时时为利益众生着想,我们的福德才能积得广大。诸君要行住坐卧处处不离善念,请详阅华严经的净行品!
譬如:当我们睡醒时,应常愿一切众生早日觉悟永恒的真理。当我们下床时,应常愿走路不会伤到任何小昆虫。万一有小动物无意中被我们踩死了,我们则愿它往生佛菩萨的净土。当我们步行时,应常愿一切众生都能出离生老病死的苦海。当我们出门时,应常愿一切众生能免于烦恼的逼迫。当我们大小便时,应常愿一切众生都能舍弃贪爱和憎恨。当我们洗去污秽时,应常愿一切众生身心清净,没有瑕疵或污垢。当我们开灯时,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运用智慧的光芒,照破一切幽暗迷惑。当我们就寝时,愿一切众生身体安稳,心不散乱。
古代有一首诗偈描述:动了善恶的念头,将来遇到适当的机缘一定会产生果报,‘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欲知祸福先问自心。
‘行藏虚实自家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
祸福因由更问谁? 未曾动念已先知,
善恶到头终有报, 劝君莫做亏心事,
只争来早与来迟。’ 古往今来放过谁?’
所以陈希夷的心相篇上说:‘相貌是从内心产生的。心里头有了善恶厚薄,因此相貌也可以看出吉凶祸福。’(注十五)又说:‘心地和念头是相貌的根源,明白心念,善恶自然可以分辨得清楚。行为是由内心引发的,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自然就可以知道吉凶祸福。’(注十六)正法念处经第二十卷上说:‘心能造作一切善恶业,由于心地的好坏所以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果报。’(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