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水知识 > 风水百科 >

乾陵定,女主兴,三代而唐乱

2021-08-11 02:52:23   灵睿居士

乾陵定,女主兴,三代而唐乱

 西安除了秦始皇陵之外,还有一处著名的陵墓--乾陵。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

  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墓以山为陵,气势雄伟壮观。

  梁山有三峰,以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即位于此。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为“乳峰”。

  站在乾陵脚下,俯瞰四周,背山面水,真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关于乾陵的选址,有着很多神奇的传说: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长孙无忌和专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先师为其选择陵寝之地。

  一日,二人寻视到梁山上,只见此山三峰高耸,主峰直插天际。东隔乌水与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与娄敬山、歧山相连。乌、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围住地中龙气。

  梁山乃是世间少有的一块“龙脉圣地”。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好陵址后,回京禀报高宗。

  袁天罡先师听说后,极力反对。原来他曾为高祖选陵址到过梁山,深知此山风水的优劣之处。

  袁先师对高宗说:“梁山从外表上看是一块风水宝地,但细看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梁山虽东西两面环水,能围住龙气,但与太宗龙脉隔断,假如百姓选祖茔此,是可以兴盛三代,但作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后江山有危。

  大唐龙脉从昆仑山分出一支过黄河,入关中,以歧山为首向东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尧山。今太宗已葬九嵕山,为龙首。陛下不可以后居前,况梁山又非龙首,而是周代龙脉之尾,尾气必衰,主陛下治国无力。

  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为女人所控。

  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二峰圆利,属金格。三座山峰虽挺拔,但远看方平,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龙气助金,地宫营主峰之下,主陛下必为金格之人所控。

  依臣愚见,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为女人所伤!”听了袁天罡先师一番宏论,高宗犹豫不决,遂退朝不议。

  早有武则天亲信告知武氏,武氏听了十分高兴,她暗自思忖:小时候听父亲说,袁天罡说我将来能做女皇帝,看来要应验了。

  晚上,就给高宗吹了一阵枕边风,自然是褒扬长孙无忌,贬低袁天罡了。

  第二天早朝时,高宗传出圣旨,定梁山为陵址。袁天罡一听,仰天叹曰:“代唐者,必武昭仪。”他怕将来受牵连,就辞官不做,出外云游去了。

  陵址选好后,如何定名,群臣争论不休。有大臣建议:太宗山陵名曰昭陵,有昭示帝气之意,陛下陵就定名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泽。

  长孙无忌奏曰:“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长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为陛下万年寿域的天堂帝都,人间、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定主陛下永世为帝王。依臣之见,就定名为乾陵吧!”

  高宗闻听十分高兴,遂定名为乾陵。长孙无忌哪里知道,袁天罡所言,是说梁山阴气弥漫,不能选作陵址。今定名为乾陵,岂不注定有女人为帝吗?后来的一切发展都应了袁天罡的预言。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

  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安史之乱”后,乾陵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唯陵园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沿主轴线列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此后,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一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

  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

  紧接鸵鸟的是五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

  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

  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碑高6.30米,宽1.86米。碑文约5600余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

  东侧一通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两侧各线刻高4.12米的“升龙图”。

  碑座阳面线刻“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无字碑唐时立,但不铭唐人一字,留下诸多待解之谜。

  目前主要有“德大说”、“遗言说”等。“德大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以女子称帝,“功高德大”,难以用文字表达,故仅立白碑;“遗言说”是说武则天临终前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不铭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