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传奇
邵雍,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 邵雍半身像)。隐居苏门山百泉之上,并将住处命名为“安乐窝”,后人称他为安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一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
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
史书记载
邵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
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以观夫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深造曲畅,庶几所谓不惑,而非依仿象类、亿则屡中者。遂衍宓羲先天之旨,着书十余万言行于世,然世之知其道者鲜矣。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着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佑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佑中赐谥康节。
雍高明英迈,迥出千古,而坦夷浑厚,不见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与交久,益尊信之。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识雍,论议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雍知虑绝人,遇事能前知。程颐尝曰:“其心虚明,自能知之。”当时学者因雍超诣之识,务高雍所为,至谓雍有玩世之意;又因雍之前知,谓雍于凡物声气之所感触,辄以其动而推其变焉。于是摭世事之已然者,皆以雍言先之,雍盖未必然也。
雍疾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晨夕候之,将终,共议丧葬事外庭,雍皆能闻众人所言,召子伯温谓曰:“诸君欲葬我近城地,当从先茔尔。”既葬,颢为铭墓,称雍之道纯一不杂,就其所至,可谓安且成矣。所著书曰《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诗曰《伊川击壤集》。
子伯温,别有传。
生平简述
邵雍少时刻苦自学,博览群书[1]。史称:“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宋史.道学传》)共城令李之才闻其好学,授其物理、性命之学。其人品极高,“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褓,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同上)具有儒者大家之风范,在当时影响很大,“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同上)。他成为时人的楷模,受人尊敬。
邵雍一生不求功名,过着隐逸的生活。喜嘉佑之时,朝廷诏求天下遗逸名士,留守王拱辰和尹洛以邵雍应诏,授将作监主薄。吕海、吴克荐他补颍州团练推官,他皆以种种理由推托。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达官贵人十分敬仰他,常与之饮酒作诗,并买园宅送他居住。他依此过着耕种自给的生活,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他勤于著书,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2]、《伊川击壤集》等书。其思想渊源于陈抟道家思想,已成为定论,众家皆有论述。朱震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汉上易传.表》)而朱熹则认为邵雍传自陈抟,陈抟也有所承传。他说:“邵子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周易参同契考异.附录》)从朱震、朱熹记功看,邵雍的思想源于道家系统,而直接传授者是李之才。关于这一点,张岷等人皆有说明。张岷在邵雍的行状略中指出:“先生少事北海之才挺之,挺之闻道于汶阳穆修伯长,伯长以上虽有其传,未之详也。”(《邵子全书.附录》)
值得说明的是,邵子之学虽有渊源,但更多的是自己的体悟。《宋史.邵雍传》对此论述得极为清楚:邵雍“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赜索隐,妙司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邵雍对于易学乃至整个思想文化的贡献不是承传道家思想或重复前人的思想,而是以数为框架建立起庞大的思想体系,即所谓“自得者”。
邵氏易学的价值不在于对传统象数易学的继承,而在于继承传统象易学基础上对易学 所进行的精心的改造和创新。恰恰是这些不符合《易》之本文或与传统易学相违背的观点和思想表现出勃勃的生命力,推动易学不断地发展和臻于完善。如清儒全祖望所言:“康节之学,别为一家。或谓《皇极经世》只是京、焦末流,然康节之可以列圣门者,正不在此,亦犹温公之造九分者,不在《潜虚》也。”(《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也正因为如此,邵氏之学虽然遭到了种种攻击,而传者不绝于世。“南渡之后,如林栗、袁枢之徒,攻邵者尤众,虽象山陆氏亦以为先天图非圣人作《易》本指,独朱子与蔡氏阐发表章,而邵学始显明于世,五百年来,虽复有为异论者而不能夺也。”(李光地《周易折中》卷十九)同时,邵子之后出现了许多研究著作,其子邵伯温撰《皇极系述》、《观物内篇解》,张元定撰《经世指要》,朱元升撰《邵易略例》,无俞琰撰《易外别传》,明黄畿撰《皇极经世传》,余本撰《皇极经世释义》,清王植撰《皇极经世直解》等,对邵子之学加以诠释和阐发,使邵子之学成为专门之学,治此学者成为学蚧一个重要学派。清儒黄宗撰《宋元学案》专立“百源学案”,以述其思想渊流。另外,邵子的思想对义理之学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二程是宋代理学代表人物,而其思想形成从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邵子思想。对于这一点,朱熹早有察觉。他说:“程、邵之学固不同,然二程所以推尊康节者至矣。盖信其道而不惑,不杂异端,班如温公、横渠之间。”(《宋元学案.百源学案》)这是说,二程之所以能以易学而与司马光、张载齐名于当时,并对后世发生影响,与他推崇邵氏,“信其道”有关,足见邵氏易学影响之深之远。
代表著作
《皇极经世书》共十二卷六十四篇。首六卷《元会运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观物内篇》凡十二篇,末《观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3]门人弟子记述。《皇极经世书》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今见《道藏·皇极经世》一书有十二卷,总以“观物”名其篇,分《观物篇》五十二篇(一至十二篇为“以元经会”,十三至二十三篇为“以会经运”,二十四至三十四篇为“以运经世”,三十五至四十篇为音律,四十一至五十二篇为杂论)及《观物外篇》上下篇。从《道藏》中辑出之《四库全书·皇极经世书》有十四卷,分《观物篇》六十二篇(一至十二篇为“以元经会”,十三至二十四篇为“以会经运”,二十五至三十四篇为“以运经世”,三十五至五十篇为音律,五十一至六十二篇为杂论)及《观物外篇》上下篇。
我们读两宋间人王湜《易学》及清人王植《皇极经世书解》,即知此十二卷本及十四卷本《皇极经世》皆非邵雍原《皇极经世》之旧。王湜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已是邵伯温于邵雍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陈绎《邵古墓铭》:君性简寡,独喜文字,学用声律韵类古今切正,为之解曰正声正字正音者合三十篇。)与张岷听邵雍讲学时所作的笔录(邵伯温定名为《观物篇》。邵伯温《易学辨惑》:子望平时记录先君议论为多,家人但见其素所宝惜,纳之棺中。其后子坚得其遗稿见授,今《观物外篇》是也。)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已有说明:“《皇极经世》观物一书,邵伯子以为十二卷。一至六则元会运世,七至十则律吕声音,十一二则论以上二数之文也,皆为观物篇。”邵伯温比之《周易》上下经及十翼厘订《皇极经世》为十二卷,前六卷元会运世如上经,中四卷声音律吕如下经,后二卷内外观物则比之上下《系辞》。其后,赵震又分前六卷为三十四篇,中四卷为十六篇。明初《性理大全》则合内篇十二及外篇二,共为六十四篇,至嘉兴徐必达刻《邵子全书》时,分“以元经会”为十二篇、“以会经运”为十二篇、“以运经世”为十篇,前六卷总三十四篇,中四卷仍为十六篇。清王植则总元会运世为三卷、律吕声音为一卷、观物内外篇各二卷,总成八卷。
诗篇节选
名言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戒子孙文》
诗作
《梅花诗》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立花春已非。
第五节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如棋事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需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哲学思想
邵雍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也包括一些唯物主义的内容。邵雍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静之始则柔生[4]焉,静之极则刚生焉”。动之始生阳,动之极生阴,阴阳交互作用,于是形成日月星辰;静之始生柔,静之极生刚,刚柔交互作用,于是形成水火土石。这是说天之动生出阴阳,地之静生出刚柔。他又认为阴阳二者本是一气,说:“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气一而已”。他又认为太极是不动的,太极显发而有变化的功能,于是生出数、象和器来,说“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邵雍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按照“先天象数”的图式展开的。他把这先天象数归之于心,说:“先天之学,心也”,“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皆生乎心也”。他所说的心既是个人的心,也是宇宙的心。邵雍认为,人是宇宙间“物之至者”,人灵于万物。万物具有声色气味的特性,人的耳目口鼻具有接受声色气味的功用。他提出“以物观物”,认为“以物观物”则明,“以我观物”则暗,反对认识客观事物时加入主观感情的成分。他还认为人所以灵于万物,最根本的在于人能知天地万物之理,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他提倡“反观”,要求既不蔽于物,也不蔽于我。但是他又认为,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极度夸大“圣人”智慧的作用。 邵雍按照象数,把天地从始至终的过程区分为元、会、运、世,以此为宇宙历史的周期,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实际上就是一年的放大(年十二月,月三十日,日十二时辰,一时辰三十时分),共十二万九千六百年。邵雍断定,世界的历史,以此为周期,由兴盛到衰亡,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天形成于元的子会,地形成于丑会,人产生于寅会。人类历史发展到第六会已会,即尧之世,达到了兴盛的顶点;从午会即第七会开始,便由盛而衰,这是夏、商、周到宋的历史时期;到了亥会即第十二会,天地归终,万物灭绝。另一元,也即再一周期又将开始。在一个周期内,历史是退化的,由尧至宋,经“皇、帝、王、霸”四个阶段,一代不如一代。
邵雍墓
邵雍墓位于洛阳伊川县平等乡伊水滨的紫荆山下。这里群山环抱,风景幽静。墓地坐北面南,南北长89米,东西宽48米。墓冢高2米,周围砖砌八角墙。冢前有墓碑,上书“宋儒先生康节邵夫子墓”。另有券棚式享堂3间、石牌坊1座。墓前石牌坊系清乾十七年(1742)嵩县知县徐玑督工于旧坊遗址新修而成。石梁横连四柱,石梁两头各有一石龙头,有吞云吐雾、气壮山河之势,石梁之下嵌精石,中书 “安乐佳城”,既描绘墓地物华天宝之地利,也表述墓主修身处世之哲理。山门阔一丈,两边刻清代学者赵诚所写对联一幅:“删后无诗啸月嘲风留击壤,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横额为:“邵夫子墓”。冢前墓碑上书“宋先儒康节邵夫子墓”九个大字。此外,邵雍墓还保留有明清民国时重修碑记三方。1963年这里被河南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宋时起,明宣德,清乾隆,民国等时期或地方政府拔款,或仰幕者捐资,曾对邵雍墓进行数次修整。1968年当地村民再次于原址上用旧料重建。1986年,伊川县人民政府拔款对邵雍墓进行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