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水知识 >

袁世凯故居风水故事

2021-07-07 20:12:17   灵睿居士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中国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领导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袁世凯后来效仿同一时期部分世界列强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先进的君主立宪制,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却未能成功。

袁世凯其实出生在项城的另外一个地方,后来在袁寨生活的时间也很短。73岁的老太太袁启姝住在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村。这个因袁氏族居、兴建大宅而得名的村落,据说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的诞生地和童年旧居。

每天搀着患脑瘫的丈夫出去散步的时候,老太太经常会不自觉地走到村中那片破落的老宅前。这座有150多年历史的袁氏大宅虽已残损零落,却因为曾是袁世凯旧居而染上复杂的色彩,而这里也凝结着袁启姝滋味难言的回忆。

袁启姝是袁世凯六弟袁世彤的重孙女,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居住在袁寨的袁家后人。其他袁氏后人或在开封、郑州,或已定居海外。老人出生在袁氏旧居,她记得自己的年龄,但具体哪一年出生已经“记不清楚了”。

曾经的袁氏大宅占地270亩,内有房舍200多间,外有高墙和护城河,宛然一座五脏俱全的城池。在大宅中长到11岁的袁启姝对于那些盛况却几乎了无印象。她所熟悉的,是那片被遗弃、被蚕食、荒草丛生的老房子,黑乎乎的让她害怕。“草丛里的蛇有这么粗。”老太太用双手比画出碗口大小。

这座老宅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忽然跃入了人们的视线。半个月前,河南《东方今报》的一则新闻称,项城市准备投资6500万对袁世凯旧居进行维修保护,为此,政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动员,号召各机关、乡镇等国家工作人员每人至少捐出100元。

坐落在豫东平原上的县级市项城隶属周口,传说中伏羲、女娲均建都于周口,道家始祖老子也出生于此。到了近代,作为袁世凯的郡望,这个小县城的名字常常被放在袁氏之后,成为袁世凯的别号。

袁寨村位于项城市区东南17公里,目前尚无公交车可通。村子200户千余口人,却有30多个姓氏,其中袁姓是绝对少数,而许多村民都是当年袁氏旧居内佣人的后代。这个中原村落曾因权倾一时的袁氏家族而兴盛,如今袁氏旧居仅存一隅,整个村落都是建在旧居宅基之上,但袁家人就剩下了一户。

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寻找袁启姝的住处相当轻松,村民们都认识这位有着特殊身世的老人。袁启姝的住处是一所普通的二层砖瓦楼房,带一个小院。房前就是当年袁宅的护城河遗迹,现在变成了浅浅的水沟,几只鸭子在里面扑腾着翅膀。听说是记者来采访,老人并不惊讶,很自然地把记者让进屋内。她已经不止一次接待过远方来的陌生客人。

眼前的袁启姝衣着普通,不过气色很好,面容白皙,言谈举止之间透着一股淡定。她拉过一张小板凳,笑笑说:“将就坐坐,村里不像你们城里有沙发。”然后沉默,等着记者提问。她表达清晰,有问必答,不过并不多说,答完一个问题之后就继续沉默。

20世纪最初那些年袁世凯在北京的起起落落似乎并未影响到项城的这座老宅,袁启姝童年时代的老宅仍旧是热闹而繁盛的。解放战争期间,袁氏族人开始离开袁寨,各自分散。叔叔家一支去了台湾,袁启姝随父母来到几百里外的漯河,父亲随后病故。“没吃的,我们要过饭。”

解放后,母女俩听说“没什么事”,就又回到袁寨,“土改的时候,我娘俩还分到两亩地。”

袁启姝说,因为旧居已经归公,她们并没有回到老宅居住。“当时旧居被当作村里的仓库使用,我们成分不好,尽量避开老宅。”

袁启姝的姐姐就因为特殊的出身而遭遇波折。“她比我大三岁,17岁的时候就跟着解放军闹革命去了南方,后来‘文革’期间,因为袁世凯后人的身份遭到批斗,脑子受了刺激,老说屋里有窃听器。”1997年,袁启姝母亲去世,“我姐姐都没回来,她恨袁世凯。”袁启姝说。如今姐姐住在贵州,姐妹俩偶尔还打打电话。

袁启姝后来嫁给了村里一个年轻人,“我老头家原来是在袁家种地种菜园的。”

“文革”时期,袁氏旧居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当年院内保留的一些颁赐给袁氏家族的满清圣旨,之前已被村民拿回家做鞋样、垫铺板,此时全都被付之一炬。而城墙、炮楼以及许多房子都被拆除。“棺材、杂物等都往里面放,羊、猪随便进去,杂草有一人多高。”

袁寨只是个小地方。在外部更广阔的天地中,上世纪60年代,当年的陈伯达写了本小册子《窃国大盗袁世凯》,与《人民公敌蒋介石》相对照,为袁世凯进行了政治定性。

袁氏大宅曾是一座城池

今天作为项城县为数不多的知名景点之一的袁氏旧居位于袁寨村中央,门前有一个小小的广场。大门高五六米,青砖黛瓦,翘角飞檐,屋脊上狮、虎、豹等精致的砖雕暗示着屋主当年的显赫地位,与周围村民矮小粗陋的普通砖瓦房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大门,据说只是当年袁宅内院的一个侧门。

参观券20元一张。走进宅院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白色的雕像基座,上书“中华民国首任总统袁世凯”,基座上空空如也。旁边一面墙上写着:“袁氏旧居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

院内的路面用青砖铺成,路边露出的泥土还很新鲜。院子里种植了不少柏树、棕树,还只有成年人胳膊粗细,显见也是新植不久。

残存的院落并不大,仅剩六七十间房屋,总共占地不到20亩,只有当年的十三分之一。许多房屋处于失修状态。有一间房屋屋瓦已经全部掀掉,椽柱暴露在风雨之下,其中的一面墙上还留着“文革”期间的红色标语:“要斗私批修”、“革命委员会好”。

在院子一角有一间保存完好的房子,青砖黛瓦,高六七米,分上下两层,门前挂了一块木匾,蓝底黄字,底色已经斑驳,上面用隶书写着“袁世凯出生地”六个大字。走进屋子,正间摆放着一张桌子,两张椅子,墙上挂着一些袁世凯的照片。两边的房间里各摆着一张清代的旧床,别无它物。

据当地文物部门的资料记载,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于袁寨。4岁时,袁世凯过继给叔父袁保庆为嗣子。1866年,袁保庆赴山东济南补用知府,袁世凯随嗣父离开袁寨。七年之后,袁保庆病逝,袁世凯和嗣母扶柩回到项城老家。在袁寨短暂居住后,袁世凯再一次离开,此后再未回到袁寨。

关于袁世凯的幼年生活,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他4岁那年,捻军进攻袁寨,袁寨15岁以上的青年都拿起武器登上寨墙,鸣枪放炮,抵御捻军,家人让袁世凯登上城垣,袁“略无惧色”。这里曾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你看那屋顶的小铁旗杆,那表示袁氏一族从袁世凯叔祖父袁甲三开始就文武双全。”管理人员兼导游侯金亮向记者解说。

袁氏家族崛起于清道光年间,袁世凯叔祖父袁甲三因战功显赫,屡受朝廷嘉奖,赏戴花翎,穿黄马褂。袁家自此声威大振,至清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当时袁家食一品俸禄的六人,二品俸禄的三人,四品俸禄的一人,七品俸禄的三人,一姓同时13人受封,在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

袁寨村的袁氏旧居就是袁甲三所修,1851年开始修建,至1857年竣工,为了避捻军袭击,修筑了寨堡。经侯金亮讲述,记者可以想见一幅袁氏旧宅鼎盛时期的清晰图像:这是一个带有明清特色的大宅,占地270亩,宽400米,长500米,并有两座吊桥及三道护城河。寨内按中、东、西轴线布局,共有248间房屋,分为中东西三组纵深院落,各具中国传统建筑典型的大门楼和前、中、后三节院,形成一个完整且风格独特的建筑群。

寨墙高达10米,四角有四个炮楼、六门大土炮,互相呼应,可以向外射击,也可以对射以对付爬上城墙的土匪。一到晚上,城墙上灯火通明,土匪都不敢靠近。当时,大门上挂着清朝皇帝所赐的牌匾,道光、咸丰、同治的都有,见匾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在袁氏家族鼎盛时期,四品官以下都不予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