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要挂红灯笼
过年时的各种习俗,考究一下其形成,大都依附在某种传说上。中国的吉祥文化有些本身是由传说而来,有些本身就是传统而后来被加上其它一些传说,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活动、形式又多与消灾祛邪有关。比如贴门神,门神据说就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兄弟;比如放鞭炮,据说能吓跑害人的怪物。挂红灯也不例外,传说某年岁尾黄巢起义军攻浑城,黄巢进城打探敌情时遇险,得一老汉相救,他便要老汉在大门上挂上红灯作为标识,以免起义军入城后误杀恩人。老汉菩萨心肠,将此消息透露给穷乡亲们,于是众多人家挂起了红灯。从此,挂红灯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新年,新岁的开始,先是祝福,然后才是热闹和欢乐。但在不知道传说的人看来,习俗本身就是热闹和欢乐。人类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着自己的民间吉祥文化 。中国人为什么要挂红灯笼
黄巢是唐末时人。唐朝的灯市是极盛的,《旧唐书》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皇帝都去民间偷偷看灯,民间的灯火盛况可想而知。但睿宗的年代早于黄巢,挂红灯始于黄巢的传说就靠不住了。更有典籍记载,汉代已有灯节。更古老的传说是,挂红灯始于原始人对火的崇拜,如早期的祭祀“傩”,就是一种持火驱鬼的活动。如此看来,灯的出现,可能比“年”还要古老。
在远古原始人的眼里,世界是神秘的,黑夜常常与灾难联系在一起,火,因为能照穿黑暗,取暖,烤熟食物,成为人们破解神秘世界的钥匙,那灼灼的红,也渐渐成了人们的某种精神依靠。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灯笼也是人们最常用的照明工具。纸灯笼的出现,应该在汉代,因为造纸术到了汉代才被发明出来。想一想,灯笼和火真是一种奇妙的组合,都说纸里包不住火,但灯笼却反其道而行之。火是野性的,放在笼里,就温顺了许多,且避开了风的吹戕。纸本是易燃物,却偏偏以最独特的方式征服了火,也完成了对自己命运的救赎。纸因能承载文字,被当作文化传播的功臣,但以灯笼观之,它又像是含着人类生活哲理的先知。
灯笼也有许多以纱、绸为之,道理与纸相同。
灯笼最初的意义是照明,但在悠长的历史隧道中,它的作用却逐渐扩大。想那皇帝半夜里溜出宫门,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看灯火的照明,而是因为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宋辛弃疾《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其中,有凑热闹,有观灯艺,有猜灯谜,更有急不可耐的情人相会等等,灯,带来的已是人世的狂欢。陕北民歌《挂红灯》:“正月里来是新年,纸糊的灯笼挂在门前,风吹灯笼呼噜噜转,我和三哥哥过新年。”有了红灯笼,年,才过得像爱情一样甜蜜美好。
乡村里不大有灯市,但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门前亮起的红灯笼,也会使小小的村庄变得璀璨起来,流溢着喜气。我记得小时候家里还常常蒸一种面灯,点燃之后,在眼前和屁股后绕来绕去,母亲叫我们念叨着:照照眼,三年不害眼;照照腚,三年不害病。端这种灯出门,为防止它被风吹灭,要不断用手拢着,遮着灯火的小手也变得红彤彤半透明一般,实在是一种很奇妙的幸福感受。后来在城里才看到盛大的灯市,往往是在公园内或广场上,各种各样的灯笼让人目不暇接,并有猜灯谜、吟诗作画之类的活动助人雅兴,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许多人家门前挂起硕大的灯笼,即便出了正月也不摘下,就那么一直挂下去,有的会挂到下一个新年的来临。
在一年又一年的转换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红灯笼,实际上已经成了人们心头一个解不开的情结,一个文化符号。灯笼,式样在朝代中不断变化,但其涵义不变,还是原来的那一盏,祖先手里亮过,我们手里亮过,又将在无数的后代手里亮下去。这轻飘飘的纸器已经带有嘱托般的重,就像为前程准备下的一颗光明的心,就像火红的日子共有的根。
新春佳节,无论在哪里都能看到红灯笼,带着盈盈吉祥喜气,逼退寒冷。那每一盏红灯笼,都像一个小型的幸福加工厂,就像一粒火躲在纸里酿酒,欢乐的源泉一捅就破。